可能曾是你返教會最不想聽到的問題,亦可能同樣是你經常問新朋友的問題。這可能是你舉手多次回應過的問題,亦可能是叫你繼續想立志回應的問題。
復活節主日,我在聖餐時說,若果你願意被主基督耶穌饒恕,請將寫了你名字的卡貼在十字架上。當日,我女兒幫我數過,共一百一十五人。這些人都已經決志信主了嗎?。。。
Earlier this year, I read the book pictured on the left, after receiving it as a gift from a Catholic friend. Learning to listen to God’s voice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being a faithful servant of our Lord Jesus Christ. It is not always an easy task. We are bombarded by distractions and many other voices in our daily lives. Hence, the importance of spending time being still before God (Psalm 46:10)...
年初讀畢《聆聽內心的聲音:向依納爵學習明辨》(圖右),是天主教朋友送我的。學習聆聽上帝的聲音是成為主耶穌基督的忠心僕人的一個重要部分。我們被世界誘惑,又被日常生活的雜音干擾,因此,花時間在上帝面前休息是重要的。(詩篇46:10)。。。
有些書籍是有時間性的,會隨着時代改變而變得不合時宜。但有些書籍卻是歷久常新,成為歷代信徒中的經典。相信潘霍華的「追隨基督」便是其中一本。在我們學院,幾乎每個畢業的學生都讀過這本書。 的確,它比一般信徒書籍難讀。但難道這只是寫給神學生嗎?「追隨」基督只限於某些人嗎?不!基督是為了「你和我」釘在十字架!。。。
今期繼續從林· 安德森寫的《與上帝對話: 透過詩篇向上帝傾心吐意》 第六課〈與現實相符〉學習祈禱。 (譯自英文原著 - Talking Back To God: Speaking Your Heart To God Through The Psalms “Ch. 6 Keeping it Real” by Lynn Anderson)
用詩篇來禱告能保持我們的祈禱主題多樣化並與現實生活相聯繫:我們的生命中有順景和逆景,詩篇解釋了生命上看似相互矛盾但又相互關聯的情況 (paradoxes of life),幫助我們與現實聯結,而上帝就是現實,是現在每時每刻與我們同在,而不是在人生終極時在天堂才可以見到祂。。。。
我經常聽到青少年的家長說:「我的孩子不想再跟我說話了。」這似乎是很多現代家長面對的相同困難。但事實上,青少年最想要的是陪伴在他們身邊的父母,沒有其它事物能替代。
為甚麼家長與青少年難於相處呢?我想主要原因是溝通方法。家長可能想幫孩子處理他們的問題 — 而孩子只是想有人聆聽他們。因此孩子迴避跟你訴說他的問題。又或你對某個話題有強烈意見 — 為了避免爭議,孩子不再跟你討論這話題。
今期開始,再介紹一本關於用詩篇來禱告的書籍 —《與上帝對話: 透過詩篇向上帝傾心吐意》 作者:林· 安德森。(譯自英文原著 - Talking Back To God: Speaking Your Heart To God Through The Psalms by Lynn Anderson)
在第1課〈渴慕上帝〉(Ch. 1 Hungering for God),作者安德森提出人類的終極目標是「與上帝相遇」,是一種深厚不斷發展的關係,使我們的生命徹底改變。我們會嘗試透過靈修和禱告來尋求上帝,但很多時找不到有意義的靈修方式,禱告時只關注自己的需要多於上帝,祈禱變得乏味、甚或不知如何禱告。...
上期提到,以詩篇禱告的後果就是它赤裸裸的把我們帶到敵人面前,挑起心中的憤恨。只是詩篇也同時把我們帶進以色列群體豐富的敬拜中。。。
我們很多時都獨自以詩篇禱告,但其實沒有一篇詩篇是供個人靈修禱告用的。可能是寫於獨處,卻是用在信仰群體於上帝面前聚集敬拜的禱告。「我們」- 一個更大的信仰群體每每隱藏在詩篇中。縱使是大衛王的懺悔詩,若細心閱讀,也不難發現由「我」轉向「我們」。另外,「細拉」- 彷彿是詩班歌聲的標記,遍布詩篇(讀者下次閱讀詩篇時,可嘗試尋找群體的標記)。
之前提過第一、二篇是預備我們進入禱告世界(參「中信號」第六及七期)。上帝固然是詩篇的主角,然而當進入這禱告世界後,不難發現穩佔第二位的竟是「敵人」。所以畢德生一起首便說那些尋求靈性催眠的人,就是那些只求默想美事、渴想甘甜、平靜安穩的人,他們根本不會逗留在詩篇的禱告世界太久。因為詩篇赤裸裸的把我們帶到敵人面前,彷彿要挑起我們心中的憤恨,使我們感到不安、甚至窒息。...
上一期提到詩篇第一篇「思想」一詞於第二篇詩中再次出現,只是譯作「圖謀虛妄」(和修版)。兩個於原文都是同一個字。
第一篇,我們要反覆思想、咀嚼上帝的話,因為祂是穿透生活的矛、是真理。而第二篇,萬國的民卻視上帝的話為捆綁,所以要圖謀(不懷好意的思想)如何對抗上帝的話,好讓自己的話作王。他們陣容强大,是世上的君王、領導、掌權者,勢力滲透在生活不同層面,如科學、教育、經濟、政治等。他們聯手要與耶和華為敵。我們單單思想上帝的話(詩篇一)會有什麼反勝機會呢?。。。
詩篇是詩歌,可頌唱,同時也是學習禱告的寶藏,是一部禱告書。但奇怪的是,詩篇首兩篇詩都不是禱告! 那麼它們有何作用呢?
第一篇及第二篇其實就好像禱告世界入口的兩根中流砥柱,預備我們進入禱告,把我們從不禱告的世界引進專注及崇敬的禱告世界裡。禱告是與上帝溝通的言語,因此,我們不能以不禱告的世界之言語來禱告,必須先預備好禱告的人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