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aggie Ng

之前提過第一、二篇是預備我們進入禱告世界(參「中信號」第六及七期)。上帝固然是詩篇的主角,然而當進入這禱告世界後,不難發現穩佔第二位的竟是「敵人」。所以畢德生一起首便說那些尋求靈性催眠的人,就是那些只求默想美事、渴想甘甜、平靜安穩的人,他們根本不會逗留在詩篇的禱告世界太久。因為詩篇赤裸裸的把我們帶到敵人面前,彷彿要挑起我們心中的憤恨,使我們感到不安、甚至窒息。

詩篇有多處對敵人的咒詛及攻擊,其中經典的是一三七篇:

「將要被滅的巴比倫哪, 用你待我們的惡行報復你的,那人有福了。 抓起你的嬰孩摔在磐石上的, 那人有福了。」(8‭-‬9節)

那種對敵人的恨之入骨竟然是有福?是。當我們默想上帝的聖潔,我們便會憎恨惡事。其實詩篇主要工作之一正是要我們學習與邪惡博鬥,在禱告中辨認出敵人,因為敵人往往以友善的姿態出現(試回想耶穌在曠野遇到的敵人)。我們對敵人的憎惡是自然反應,因為我們恨上帝所惡。這種憎恨激發我們尋求上帝公義的心,喚醒我們求助的需要,是關切世界、建立公義的第一步。對世界不聞不問的人,是不會憎恨的,因為他們學懂了與敵人共處。

只是我們必須把憎恨放在禱告裡,帶到上帝前; 抑壓,只會觸發它的邪惡,我們反被轄制,而非與之搏鬥。而且,冠冕堂皇、哈利路亞式的禱告,其實是小看了上帝的能力。把憎恨交託上帝是極大的信心行為,相信憎恨會被上帝轉化,為天國效力。只是畢德生提醒我們,不要天真的認為以愛對待敵人,終有一日會使之變成朋友。不!「愛,是敵人最不稀罕的東西……愛要求人學習脆弱、饒恕和回應。敵人要的是權力、控制和主宰。耶穌所愛、所代禱的敵人,把衪殺了。」

參:畢德生《回應上帝:用詩篇禱告》- 第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