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聽到青少年的家長說:「我的孩子不想再跟我說話了。」這似乎是很多現代家長面對的相同困難。但事實上,青少年最想要的是陪伴在他們身邊的父母,沒有其它事物能替代。 為甚麼家長與青少年難於相處呢?我想主要原因是溝通方法。家長可能想幫孩子處理他們的問題 — 而孩子只是想有人聆聽他們。因此孩子迴避跟你訴說他的問題。又或你對某個話題有強烈意見 — 為了避免爭議,孩子不再跟你討論這話題。
今期開始,再介紹一本關於用詩篇來禱告的書籍 —《與上帝對話: 透過詩篇向上帝傾心吐意》   作者:林· 安德森。(譯自英文原著 - Talking Back To God: Speaking Your Heart To God Through The Psalms by Lynn Anderson) 在第1課〈渴慕上帝〉(Ch. 1 Hungering for God),作者安德森提出人類的終極目標是「與上帝相遇」,是一種深厚不斷發展的關係,使我們的生命徹底改變。我們會嘗試透過靈修和禱告來尋求上帝,但很多時找不到有意義的靈修方式,禱告時只關注自己的需要多於上帝,祈禱變得乏味、甚或不知如何禱告。...
上期提到,以詩篇禱告的後果就是它赤裸裸的把我們帶到敵人面前,挑起心中的憤恨。只是詩篇也同時把我們帶進以色列群體豐富的敬拜中。。。 我們很多時都獨自以詩篇禱告,但其實沒有一篇詩篇是供個人靈修禱告用的。可能是寫於獨處,卻是用在信仰群體於上帝面前聚集敬拜的禱告。「我們」- 一個更大的信仰群體每每隱藏在詩篇中。縱使是大衛王的懺悔詩,若細心閱讀,也不難發現由「我」轉向「我們」。另外,「細拉」- 彷彿是詩班歌聲的標記,遍布詩篇(讀者下次閱讀詩篇時,可嘗試尋找群體的標記)。
一件破損了的東西要麼被丟掉,如果對自己仍然有價值的,才會考慮要把它修復。 每天代步的車子壞了,我們一定急急找修車專家 ; 有記念價值的手錶或古董玩具破損了,修復專家不易找,但我們會找設法尋求;。。。
剩下 teddy bear 的嬰兒搖籃…… 相對無言的一餐家常便飯…… 彷如仇敵的鄰舍…… Pigeon Mountain小學五歲女童(Joanna)被撞身亡,悲劇。讓我想起美國Netflix的一個動畫短片《無論如何我愛你》(If Anything Happens I Love You)。此片針對美國彷如生活日常,並成為每個父母心中計時炸彈的校園槍擊。12分鐘沒有對白的空間牽動人心。...
無論是德國、比利時、或是中國、印度,先進與否,都難擋暴雨成災。諷刺的是,幾個月前世界各國還在擔心中國「操縱天氣的技術」會否成為一項武器。 乾旱時以人工增雨,奧運時以人工驅雨,大概僭越了上帝的照管 (providence)。 大型水壩,是止住,還只是轉移了洪流?...
之前提過第一、二篇是預備我們進入禱告世界(參「中信號」第六及七期)。上帝固然是詩篇的主角,然而當進入這禱告世界後,不難發現穩佔第二位的竟是「敵人」。所以畢德生一起首便說那些尋求靈性催眠的人,就是那些只求默想美事、渴想甘甜、平靜安穩的人,他們根本不會逗留在詩篇的禱告世界太久。因為詩篇赤裸裸的把我們帶到敵人面前,彷彿要挑起我們心中的憤恨,使我們感到不安、甚至窒息。...
1990年4月10日我們全家移民到紐西蘭。還記得在移民前全家人常常一起攜手禱告,求神開路 -「至於我和我家必定事奉耶和華」- 我們的心志是在紐西蘭繼續服侍神。 一位牧者分享到本地缺乏中文聖經和基督教屬靈書籍的書室,神將這個異象放在我們的心中。經過教會牧者及弟兄姊妹協助,在1992年6月13日我們開辦了本地首間華文基督教書室 - 「頌恩書室」。 期間認識到很多本地信徒和牧者同工,亦經常到一些教會和佈道會擺設書攤,得到很多的支持和鼓勵。見證了神的恩典。...
上一期提到詩篇第一篇「思想」一詞於第二篇詩中再次出現,只是譯作「圖謀虛妄」(和修版)。兩個於原文都是同一個字。 第一篇,我們要反覆思想、咀嚼上帝的話,因為祂是穿透生活的矛、是真理。而第二篇,萬國的民卻視上帝的話為捆綁,所以要圖謀(不懷好意的思想)如何對抗上帝的話,好讓自己的話作王。他們陣容强大,是世上的君王、領導、掌權者,勢力滲透在生活不同層面,如科學、教育、經濟、政治等。他們聯手要與耶和華為敵。我們單單思想上帝的話(詩篇一)會有什麼反勝機會呢?。。。
聖靈降臨對信徒來說相信是一個重要的日子。 想起Derek傳道與我分享一張相片,想是有感動如何把相片內的裝飾放在大堂內。 當第一眼看到這張代表聖靈降臨的原圖,我便聯想到製作方法,更想到找來幾位弟兄姊妹一起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