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aggie Ng

剩下 teddy bear 的嬰兒搖籃……

相對無言的一餐家常便飯……

彷如仇敵的鄰舍……

Pigeon Mountain小學五歲女童(Joanna)被撞身亡,悲劇。讓我想起美國Netflix的一個動畫短片《無論如何我愛你》(If Anything Happens I Love You)。此片針對美國彷如生活日常,並成為每個父母心中計時炸彈的校園槍擊。12分鐘沒有對白的空間牽動人心。

或許破碎難以筆墨、言詞所形容,唯用五官和心去感受。

世界破碎,震碎了我們每一個生命,無一倖免。而且修復並不一定沒有傷痕,也不代表不再疼痛,事實亦可能如保羅身上不能拔去的刺……

一個寧靜的晚上,有一嬰孩在馬槽中誕生,之後卻為其他兩歲以下的帶來厄運。是好消息?是噩耗? 是破碎還是修復? 該如何理解?

一個中國城市大街上的真實故事……

已是消夜時間,一位老婦人在路邊的小店徘徊着,逐一到不同桌子伸手討吃。與此同時,一行十多位的香港人,從附近一間教會出來,在一家小店坐下,點了菜,輕鬆地交談着,有說有笑,也期待餓着的肚子得飽足。老婦從不遠處的桌子緩緩走近這群人。他們每一個都看見她,中間有人開始竊竊私語,也不是說什麼難聽話,只低聲說着不用理她,不用理她……

你想到的是在中國大陸……?你會疑惑她是否……?

最近讀到路加福音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故事起始點是那位律法師試探耶穌,他給耶穌的第二個問題是「誰是我的鄰舍?」。 他真的在尋找要愛的鄰舍?還是想確認誰不屬於鄰舍的類別?對不起,耶穌並沒有交代那個半死躺在耶路撒冷下耶利哥路上的人是男人或女人,年輕或老年,財主或為奴,猶太人或外邦人; 反而,耶穌告訴我們那三個經過他的人分別為 – 祭司、利未人、撒瑪利亞人。重要的資料都記下了。

祭司及利未人從耶路撒冷走來意味着什麼?

剛才那一行十多位的香港人,是短宣隊。幾天前積極的在街上邀請人到佈道會; 數分鐘前仍在教會場地內熱心事奉、佈道、陪談。完成是次短宣重點後,大顆兒便興高采烈地走到街上醫肚。

祭司及利未人「看見」他,從另一邊過去了。

短宣隊也「看見」她,說不用理她。

撒瑪利亞人同樣都「看見」,卻只有他「動了慈心」(憐憫 had compassion),與第七章的耶穌一樣,「看見」那失去獨生子的寡婦,就「憐憫」(had compassion on) 她。

破碎,不只因有人被強盗打得半死,更是人的視若無睹。

破碎,不只因天災人禍,更是憐憫的缺席。

或許破碎不能單以五官和心去感受,而是以基督的憐憫作回應。

破碎得不着憐憫,就只好在空中默言迴盪。短宣隊裡最後也沒有一個人理她,那包括我自己。

「當我每天看到他們一家時,我就很難受。司機怎麼能如此殘忍?」Joanna 父母的悲傷、憤怒總要找個出口。

撞倒Joanna的七十七歲患有脊椎毛病的司機寫了一封道歉信放在他們家信箱,原封不動的被退回。

他們兩家就分別住在馬路兩旁,誰可作他們的鄰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