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十歲那一年你在做什麼嗎? 那一年的你如何影響着十八歲的你? 十歲那年,我由屋企附近的小學轉到一所英文小學。 十八歲那年,我到外國留學。 巧合地,兩者都是媽媽無心插柳的一個提議。然而,她在某些事情上也挺民主的,最終的決定權交回我手中。她總是說,免得我埋怨她沒有給我機會,又或我是被迫送到不情願的地方讀書。 我感激她給我選擇,也感激她給我機會。。。
我經常聽到青少年的家長說:「我的孩子不想再跟我說話了。」這似乎是很多現代家長面對的相同困難。但事實上,青少年最想要的是陪伴在他們身邊的父母,沒有其它事物能替代。 為甚麼家長與青少年難於相處呢?我想主要原因是溝通方法。家長可能想幫孩子處理他們的問題 — 而孩子只是想有人聆聽他們。因此孩子迴避跟你訴說他的問題。又或你對某個話題有強烈意見 — 為了避免爭議,孩子不再跟你討論這話題。
紐西蘭是陽光、活力、朝氣勃勃的表徵,年輕人的自殺率在全球先進國家中竟然列居首位(1)!而校園欺凌亦世界知名。孩子為何情緒失控,選擇輕生?可以跟情緒做朋友嗎? 作者丹尼爾﹒席格(Daniel J. Siegel, M.D.) / 蒂娜﹒布萊森(Tina Payne Bryson, Ph.D.)是美國腦神經權威和兒童發展專家,其「全腦情緒教養法」善用孩子大腦的發展特性,助其達致身心靈的全腦連結;學會檢視情緒,才可管理情緒。。。